歌曲译配(SongDubbing),又称歌曲翻译,是指译者先翻译出原歌词,然后依据原曲对词进行调配,最终让译出的词配上原作的曲。
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歌词译配歌特认为,“只要他们的那些对话、唱出来的歌触动到了我,他们就是真的人类。如果我能体会到他们带给我的感情,那他们之间就是真的爱情。”
尽管“他们”是机器人,可当机器人发自内心的在歌唱时,当机器人在用音乐传递情感时,爱的情愫由此而生。
韩国小剧场高分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将以中文版的全新面貌于今夏登陆上剧场,故事发生的时空稍作转换,但感动分毫不减。歌词译配,不仅是中文译制剧的起点,更是还原戏剧内核的关键。
对于歌特而言,《也许美好结局》的译配本身就是一场周旋于韵脚和旋律之间的奇妙“冒险”。
今天我们也来一探歌特在这场奇妙“冒险”的心路历程吧。
用词句还原对音乐的本能体验
Q1:您是在什么契机之下成为《也许美好结局》的译配的呢?
歌特:年年底,费老向我提起这部剧,让我很感兴趣。在《我的遗愿清单》之前,我做的译配基本都是法语或者英语,韩语对我而言是一种完全没有主观感受的语言,但《我的遗愿清单》给了我信心——通过对音乐本能体验亦能完成译配。有了经验的积累,就有勇气去尝试着为《也许美好结局》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其次,这部剧的音乐给我一种非常入耳又高级的感觉,旋律节奏虽然没有大开大合,但潜移默化、特别走心。如果我能为这样的音乐配上可以唱得很舒服的中文词,那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Q2:所以您是从韩国歌曲的特性出发来进行的中文的译配?
歌特:对,先了解原版歌词直译出的内容,再将音乐听很多遍直到入脑走心,转化成一种本能去用中文表达出来,将脑海中的词汇填进旋律。因为中文会受到四声、韵脚等限制,还要考虑逻辑重音、演员的开口音闭口音,所以译配的过程需要进行特别多的磨合。另外,《也许美好结局》这部剧的译配需要尽量去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放得太开,词句的意思需要一点一点向前推进。
Q3:在磨合之中您会有自己一定要坚持的要点吗?
歌特:会坚持自己的译配风格。首先是文学化的口语,或者说是口语的文学化,不能过水,也不能过文。其次,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音乐剧要用歌曲讲故事”,要把信息传递清楚才能渲染感情。并且,我希望能用一种舒舒服服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不能迁就意思而进行倒字或不顾及平仄,做到极致就是没有存在感。词和话语都是工具,是我们人和人之间交流不得已的存在。音乐之所以高级,就在于直指心灵,但把旋律配上词才能有更好的交流。
Q4:对于机器人和人类的不同,用词上会有差异吗?
歌特:是的,机器人和人类不一样,在用词方面需要尝试做一些区隔。海笑老师也经常提醒我说,像生活、死亡这类词就不能用得过于直接。比如,我们将之前的“即便死亡那又怎样”改成了“即便我们别无选择”。这样的话,选词的空间更少,压力也越大,但被激发出来的创造力也会更多。
Q5:有没有那首歌让您印象最深、最能打动您?
歌特:最打动我的一首歌是《把这件事保留》(目前的歌名),是讲两位主角经历了这段故事之后,重新回想什么可以留下、什么则必须删去,这种难以去用语言描绘的感觉需要让观众在无形中去体会。另外,我觉得萤火虫那幕纯的音乐非常好,从零星几只到满场萤火虫,音乐渲染之下能让人体会到非常美的意境。
在逻辑自洽的层次中创造感动
Q6:如果要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这部剧的话,您会选择哪三个?
歌特:第一个关键词是“层次”,这部戏的层次比较丰富。第二个关键词是“走心”。这部戏不是把感情生硬地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自己真正走到这部剧里去体会两个机器人的感觉。这部剧希望让观众产生移情,把自己想象成机器人,而不是自己现在已经被塑造出的样子,让观众用机器人的视角和思维去体会、去发现一个从未想象过的崭新的天地。第三个关键词是“粉色”,这部剧关于爱情和恋侣,非常适合现在这个季节。
Q7:在您看来,奥利弗和克莱尔之间真的产生了爱情吗?
歌特:有一个词叫做“哲学僵尸”,是说你坐在我对面,但我并不知道你是真的对我的话语产生了反应,还是只是机器的设定。如果没有充满感情的语言,那便不是可以真正进行情感互动的存在。
所以我觉得,只要他们的那些对话、唱出来的歌触动到了我,他们就是真的人类。如果我能体会到他们带给我的感情,那他们之间就是真的爱情。我们的演员表现力、穿透力很强,非常能带动情绪,能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一些记忆也会在听到某些唱词时突然翻涌出来。
Q8:您现在对这部剧的感受和最开始它的感受还一样吗?
歌特:最开始的感受是这部剧的层次感比较多,能提供许多思考视角,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去做个性化的解读。后来在观看排练的过程中,听到导演解释剧本中的细枝末节、精心设计的小铺垫,就会有新的感受——这些细节通过演员的传达会在舞台上有特别生动的体现。对于结局,导演也鼓励演员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地拿捏,每一场结束收获到的心情和感受都不一样。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来剧场看《也许美好结局》,这是对中文观众来说非常友好的一部剧,“凡是吵架的地方都不唱歌,凡是唱歌的地方都不吵架”。
哥特
音乐剧译配、填词人、编剧。曾求学法兰西,浪迹地中海,远赴大西洋。受热情驱使来到上海,以梦为马,为爱发电。曾担任《石头、剪刀、布》的原创编剧、填词,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概念版歌词译配,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歌词译配。同时正在创作音乐剧《为什么跳舞》。
主创团队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编剧:威尔·阿伦森朴千休
作词:朴千休
作曲:威尔·阿伦森
艺术监制:费元洪
导演:金动渊
制作人:王海笑
音乐总监:姜清华
舞蹈编导:宋熙辰
助理音乐总监兼键盘手:吴涵婧
助理舞蹈编导:韩呈林
中方助理舞蹈编导:梁燕妮
剧本翻译、改编:赵睿
歌词译配:歌特
舞台设计:李银庆
灯光设计:孔庆尧
服装造型设计:诸雅
音响设计:徐在坤
道具设计:王石青
视频设计:潘遥
项目统筹:王思羽
制作主管:曹粲
制作经理:周艳华
技术统筹:项天翔
技术总监:许哲斌
舞台监督:金漪
助理舞台监督:朱佳琪
韩语翻译:*菀卿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中国音乐剧原创孵化与中文版制作的专业品牌,依托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作为中国音乐剧标杆剧场的优质资源,以专业艺术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见长。其在国内率先开启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孵化产生了《无法访问》《南唐后主》《南墙计划》等十余部原创作品。其制作出品《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春之觉醒》等中文版音乐剧,被誉为艺术与商业双优的口碑佳作而巡演全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