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一直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的形象贯穿于整个文明之中,但是关于这种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生物,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去证明它的存在,因此关于龙的真实性讨论,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当然,作为我们的精神信仰,我们也更希望这种强大的生物是真实存在的,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文化著作中,有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龙王竟是佛教传入
在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就在器物上发现了许多“龙”的雏形,后来又经过商、周、战国时期的演变,龙的大致形象发展完备。
在后代的发展中,人们又为龙不断增添新的要素,赋予不同的特征,为后世的考究留下神秘色彩。
新石器时期“玉猪龙”
中国龙的这一形象,绝对是中国本土首创,但是最早关于龙王的记载,却是由佛教传入。
在《妙法华莲经》中记载:龙王有八: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迦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时龙王,八伏钵罗龙王。
在《华严经》中,又有十大龙王:一毗楼博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秒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
这些佛教典籍中关于龙王的名称一个个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那是因为我们关于龙王的印象,大多来源于一些神魔小说或影视作品,比如说贯穿我们80、90后童年的《西游记》。
《西游记》中龙王形象
在《西游记》中,分四海龙王,四个龙王戏份最多的一集,当属孙悟空大闹龙宫的时候,拔出如意金箍棒,搅得龙宫不得安宁,为了能够打发走这位“瘟神”,其他三海龙王都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藕丝步云履、锁子黄金甲、凤翅紫金冠为孙悟空凑了一身行头。
其实四海龙王早在《封神演义》中,就已经有了确切的名字:
东海沧宁德王敖广
南海赤安洪圣济王敖闰
西海素清闰王敖钦
北海浣甸泽王敖顺
后来这些名字,便成为中国神话体系中四海龙王的确切名字,被《东游记》、《西游记》等各种神魔小说沿用。
龙王为什么与降雨联系在一起?
在《华严经》中,对与十大龙王的描述就是能够“兴云布雨”,能够消除众生的“热恼”。
而在中国的《山海经》中,应龙和烛龙都具备呼风唤雨的功能,所以在古人的思维中,“龙”和“雨”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当佛籍中的龙王形象传入中国以后,人们也够坦然接受,让龙王的形象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并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造。
中国的道教将佛教的龙王之说吸收以后,再结合中国关于龙的传说、民间信仰等,揉碎整合之后,便形成了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之说。
影视作品中龙王布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早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着几千年的统治地位,所以一旦出现气候上的灾害,对于农民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
因此,祈求风调雨顺,便是农民最普遍的诉求。
在中国古代,各个地方都有修建的龙王庙,每逢气候干旱的年份,龙王庙的香火就异常旺盛,农民们通过给龙王庙上香,向龙王祈雨,保佑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
随着龙王信仰的飞速传播,龙王渐渐成为“水神”的代名词,凡是有水的地方,人们都会不自觉地与“龙”联系在一起,就连寻常的一口井,里面都有可能存在着一位“井龙王”。
龙王庙
人类与龙的传说故事
由于“龙”这种生物,并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见到的,更多是来自于人们的传说与想象,因此对于这种神秘的生物,便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人们根据龙与水相伴的这一特征,创造出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
传闻中,龙王居住在海底,有着绚烂夺目的水晶宫殿,在宫中珍藏着许多奇珍异宝。龙王在水世界中,就像人间的帝王一样,掌管着水中的生灵。
他也有龙太子、龙女,有虾兵蟹将、龟丞相,在水世界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秩序,过着富足的生活。
龙宫的艺术形象
受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底一直是一片神秘的区域,人类无法轻易涉足,所以人们便会在想象的故事中,添加一些人类进入水府的情节。
在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一文中,就有写到:湖北人柳毅在进京赶考的途中,下起了大雪。在冰天雪地中,他遇到一个放羊的女孩,长得非常漂亮,坐在树下面哭泣,看着非常可怜。
柳毅就走到牧羊女的身边,关心地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牧羊女就哭着告诉他事情的经过,说自己本来是洞庭龙君的小女儿,后来被迫嫁给了泾川龙王的儿子,自从嫁过去以后,就常常受到他的虐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而且泾川太子风流成性,常常在外面花天酒地,甚至就算和她结过婚以后,也从来没有和她洞房。
让她独守空房也就算了,翁姑还天天欺负她,甚至派她出来放羊。
周边的水族和飞禽都迫于泾川太子的淫威,不敢替她向洞庭龙君报信。
所以她今天化形为牧羊女,希望柳毅可以帮自己向洞庭龙君传信,让龙君将自己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救出来。
柳毅听完以后,为牧羊女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当即决定放弃科举,去洞庭湖帮牧羊女传信。
他按照牧羊女的指示,来到洞庭湖旁边的一棵树下,在树干上轻轻扣了三下,随着一阵青烟飘过,出现一个奇怪模样的“人”,带着柳毅进入洞庭水府。
这也是柳毅第一次见到水底的模样: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除了更为精致以外,其他和人间的京城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柳毅找到了洞庭龙君,将牧羊女的话转告给他,洞庭龙君听了以后,并没有感到勃然大怒,而是想着两家世代交好,希望可以息事宁人,并不想将女儿接回来。
但是在一旁的龙女的叔叔钱塘龙君不希望自己疼爱的小侄女受此委屈,就带领一众水军前去解救公主,并且在争斗过程中,将泾川太子杀掉。
将洞庭公主接回宫以后,钱塘龙君设下酒宴感谢柳毅的恩情,在宴席上,看到二人眉来眼去,便有意撮合。
但是柳毅又觉得是自己间接害的洞庭公主失去了丈夫,现在又和她喜结姻缘,觉得心有芥蒂,就拒绝了这桩婚事。
从龙宫离开以后,柳毅满脑子都是龙女的身影,常常一个人望着洞庭湖的方向发呆,洞庭公主也是同样如此,想他想的夜不能寐,日夜牵挂。
柳毅的父母见柳毅整日愁眉不展,就想着为柳毅寻找一个合适的媳妇,而钱塘君也因为自己失手杀掉了洞庭公主的丈夫,感到心有愧疚,便化身媒婆,到柳毅家说媒。
在经历一番挫折以后,二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有一个美好的大结局。
在传说故事中,人类与水府产生联系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人类受邀进入水府,另一类就是人类和龙女通婚。
在《柳毅》一文中,二者方式兼具,如果单论凡人进入水府的也有。
《列仙全传》中记载孙思邈自幼天资聪慧,能够日诵千文,长大以后喜欢读一些道家的书。
后来时局动荡,天下不太平,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修炼悟道。
孙思邈
一次外出,他看到几个牧童正在拿着木棍、石头打砸一条小蛇,小蛇身上已是伤痕累累,孙思邈看到以后,于心不忍,便将衣服脱了换得小蛇一条性命。
救下小蛇以后,孙思邈采了一些草药敷在小蛇的伤口上,就将它放生了。
过了不久,孙思邈再次出门的时候,碰到一个身着白衣,骑着白马的英俊少年。
少年下马便拜,感谢孙思邈救了自己的弟弟。
孙思邈在平常生活中,也会治病救人,并没有联想到自己先前救的那条小蛇。
接着白衣少年又邀请孙思邈到他的家中做客,盛情难却,孙思邈欣然前往。
白衣少年将自己的白马让给孙思邈骑,自己步行。
只见白马跑得飞快,白衣少年也像脚不沾地一般,竟能赶得上白马的速度。
不一会,他们就到了一处金碧辉煌的地方,屋舍俨然,定是一处王府。
少年搀扶孙思邈下马,邀请他到府中坐坐,这时一个身着红衣,头上带着一个小帽的人从府中走了出来,在他的后面,还跟着很多的佣人。
这个人向前,对孙思邈在三道谢,感谢孙思邈从牧童手中救了自己的小儿子。
孙思邈这才想起自己脱衣救蛇的事,就悄悄问身边的人这里是哪?
身边的人告诉他:“这里是泾阳水府,身穿红衣的人就是泾阳龙王,那个站在一旁的绿衣孩童,就是前几天被他所救的那条小蛇。
龙王热情地将孙思邈留在龙宫,整日设宴盛情招待,就这样过了几天,孙思邈打算回家,龙王就拿出许多绫罗绸缎、奇珍异宝进行答谢,但是被孙思邈给拒绝了。
龙王也知孙思邈并非凡夫俗子,就让自己的儿子取出自己珍藏的龙宫奇方三十首。
孙思邈回去以后,经过多次的试验,证明了龙宫奇方三十首确实有疗效,就将其纳入自己的医术《千金方》之中。
孙思邈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据相传活了一百多岁,之后在峨眉山上修炼成仙。
龙的形象
在传说故事中,龙的大体形象是不变的,都是呈蛇身、猪头、鹿角、牛耳、羊须、鹰爪、鱼鳞。
但是关于龙是由什么动物化形而来,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种说法。
龙的形象
在《杨太真外传》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尝与夜燕,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猪龙,无能为。’终不杀,卒乱中国。”
这就是“猪化龙”的记载,是说有一次唐玄宗和安禄山一起喝酒,安禄山喝多睡着了,然后就变成一头长着龙脑袋的猪(换个角度就是长着猪身的龙),身边的侍卫将这件事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一点也没放在心上,说这是猪龙,没什么用。于是就没有除掉他,后来安禄山可能化为一条真龙,祸乱中国。
在民间谚语中,流传着“五马渡江去,一马化成龙”。在《西游记》中有龙宫三太子化为“白龙马”的案例,虽然不是直接的“马化龙”,但是还能从中看出,两者也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的。“马化龙”的这种转化方式,不为人们所熟知。
同样是民间谚语“乌龟化龙,不得脱壳”。按照这种说法,乌龟即使化形为龙,还要背着它那厚重的龟壳,保留乌龟的特征。龟在传说中本来就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龙子之一赑屃也保留着龟的特征。因此“龟化龙”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赑屃
再然后就是“鲤鱼跃龙门”了,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鲤鱼化龙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鱼化龙”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转化方式。
最后就是蛇,在民间传说中,“蛇化龙”需要漫长的过程,传闻蛇经过年的修炼,会化成虺,虺再修炼年化为蛟,蛟经年化为虬,虬再修炼年进化成角龙,角龙再经过年变成应龙。
应龙是龙类的终极形态,早在黄帝时期,应龙就作为黄帝的大将协助黄帝战胜蚩尤、刑天,威力非凡。
“蛇化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质的转变都需要经历相应的“天劫”,若是渡劫失败,就会身陨道消,万劫不复,和鲤鱼跃龙门的一蹴而就形成鲜明对比。
应龙形象
龙的来源分析
古往今来,对龙的分析一直是一个历久弥新话题,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却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龙的存在。
龙在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中留下许多影子,我们的十二生肖中有龙的存在,古代的皇帝自称“真龙天子”,各种铜鼎、瓷器、壁画、诗文等艺术作品都出现过关于龙的记载,许多地方还留有古时修建的“锁龙井”。
锁龙井
可以说,“龙”这一神秘的生物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也留下了“营口坠龙事件”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视频,为人类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时候,也会有许多老人讲述他们看到过龙的亲身经历,故事真伪我们也不得考究,也许是科技进步破除迷信,反正近些年少了许多怪力乱神之事。
关于“龙”的这一形象,我看到过的比较有说服力的是黄帝时期部落争霸,每征服一个部落,就会吸收该部落的图腾,后来黄帝一统天下之后,他部落的图腾也就变成了这种具有诸多动物特征的“龙”的形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于我自身而言,还是对这一神秘的生物抱有期待,希望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多的谜团被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