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辽河故事丨曲艺码头待后生营口发布
TUhjnbcbe - 2023/9/29 16:21:00

开栏话

衔山拥河向海,地理催生历史。

大辽河在营口向西注入渤海,这在中国较大的河流水系中是个特例。有史以来,营口都以积极拥抱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河海文化而别具一格。

城拥大辽河,依河而兴的城市向海发展,向海发展的城市因河灵动。站上新的时空节点,营口举起“河海文化”的望远镜,把河海文化的“根”和“*”体现和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灵*的城市。

知其所来,方知所去。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辽河故事》,邀您一同,在过往中细品属于未来的滋味。

辽水西流,奔涌入海。

在营口主城区沿河而行,与阵阵涛声相伴的,不仅有船笛鸥鸣,还有丝竹弦歌。辽河公园中,爱好文艺的市民纵情歌唱;辽河老街上,评书大鼓等传统曲艺轮番登上茶馆舞台。

国际音乐港城的城市名片背后,是早在清朝就繁盛一时的曲艺文化,是在曲艺文化的绵延传承中,熏染出的包容大度、热情开朗的城市性格。

曲艺码头因河海而兴

城市依水而生,文化依水而兴。营口与曲艺,可谓“性格”相合。

拥河向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营口在年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一时间营口商贾云集,名流汇聚,店铺林立,成为东北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

开埠后的辽河老街。

身处河海城市,码头与渔业文化的熏染,使营口人的性格里有着天生的开放包容、热情乐观,敢于闯荡吃苦,也乐于休闲享受,传统曲艺早已融入了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开埠后,商贸潮带来人潮。据统计,年营口流动人口及外籍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多元的文化碰撞融入颇具特色的本地市井文化,让曲艺在营口得到充分发展,聚集了众多著名的艺人在此“撂地”演出。

离码头不远,临近辽河的洼坑甸成了众多露天杂耍、打把势卖艺人下船后“踢门槛”的第一站。洼坑甸位于今辽南育才中学、紫文苑小区一带,曾因地势低洼、荒草杂生而得名。《营口市志·第五卷》记载:年,营口县行*公署将今西市区胜利街道办事处所辖境内的一片低地开辟为“洼坑甸商场”后,逐渐成为文化娱乐集中场地。著名评书艺术家连阔如先生在其遗作《江湖丛谈》中提到:“在营口(市)有个洼坑甸,算是营口最繁华热闹的市场,较比天津三不管、北平的天桥不在以下。”

当时营口有句顺口溜,“若想开眼见,就去洼坑甸儿,五行十八怪,不服台上练……”发表于《营口日报》上的回忆文章《洼坑甸听大鼓》记述了那里的热闹景象:什么卖药的“筷子楼”,吞铁球舞枪弄棒的“花枪刘”,演猴戏的李二,拉洋片的杨和尚……还有一家家摊床,卖水陆肥鲜香货熟食的,卖香烛、估衣、花生瓜子的……听一段大鼓,再吃上一碗炒焖子或羊肉抻面,简直“其乐陶陶不羡仙”了。

原老夏茶馆所在地。

艺人表演场地各不相同,多种形式、场所的曲艺演出使码头工人、油坊伙计和公子王孙、商贾名流各得其所,各有其乐。有“撂地”“画锅”的——在露天占一块地儿,拿石灰粉画一圆圈,就是“锅”,说得好、演得好,人便越围越多。还有“进园子”“去茶馆”的。清末民初,刘凤岐等一众商家看准时机,纷纷投资修缮、建立大型演出场所。彼时的营口剧场林立,名家汇聚,《营口市志·第五卷》记载:年至东北沦陷初期的年间,这里有专供书曲演出的群英轩、文雅轩、鸣祥、邬家、夏家等书馆。老一辈书曲艺人福坪安、顾桐成、张春山、赵玉峰、王香桂等都来营在上列书馆作过演出。

营口的曲艺演出地点多,形式也十分丰富。辽河如一条纽带,流动人口将各自家乡的曲艺形式带到了营口,营口兼蓄包容的氛围为曲艺文化的繁盛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据《营口市志·第五卷》记载,“年前后,乐亭大鼓、双口相声、太平歌词等曲艺形式先后传入营口”。各种曲艺门类在营口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借鉴,不断由营口向东北内陆地区传播和发展。

“营口码头戏难唱”

自来唱大戏的,讲究的都是先闯码头。走水路上东北,第一站就停在辽河岸边。紧依河海的营口人眼刁了、耳尖了,爱听戏的名声也传出去了,成了八方艺人打响“头炮”的“试金石”。一个曲艺新人到洼坑甸一张嘴,营口观众就知道他“几斤几两”。若是艺人在营口站不住脚,就踢不开往东北走的门槛儿,得赶紧打道回府继续苦练。因此才有了“营口码头戏难唱”的说法。

正是因此,很多大师级人物与营口产生交集。据史料记载,老一辈书曲艺人马三立、刘宝瑞、张庆森、顾海泉、崇寿峰、于春明等都到营口的书馆演出过。人称“白丫头”的王香桂在营口叫响了西河大鼓的名气,她也是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的母亲。单田芳年出生在营口,50年代初第一次登台说书也是在营口。据记载,当时他讲的是《明英烈》,由于非常紧张忘了时间,一口气儿说了两个半小时,博得满堂彩,一炮而红进而在全国声名鹊起。

20世纪80年代,营口相声演员与鞍山曲艺团部分演员合影。二排左四为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先生,二排左一为营口市曲协主席*梦如。

曾在评书界独占鳌头的艺术家福坪安出师后常在京津两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到营口夏家茶馆等处献艺。福坪安发现营口的观众热情、有眼光,曲艺氛围浓厚,于是决定长期定居营口,收“鹤”字辈徒弟李鹤谦、吴鹤龄、董鹤良等,于年殁于营口。

营口是曲艺能人辈出的宝地,一个世纪以来,从这里走出的相声、评书、大鼓等演员源源不断,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鼓曲表演艺术家汤敏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曲艺名家、德高望重的业界名流。

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

鼓曲表演艺术家汤敏。

“守住营口的曲艺阵地”

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在年、年两次来到出生地营口——这也是他结婚登记、拜师学艺、初次登台、收第四十位弟子的地方。回忆起在营口的点点滴滴,单田芳感慨万分,叮嘱后生晚辈“守住营口的曲艺阵地”。

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

坚守并不容易。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把观众拉进戏园子绝非易事。年,从空**治部文工团退休的*梦如回到家乡营口,成立了怡笑阁相声俱乐部。其徒弟、《相声有新人》节目全国二十强选手李振威回忆,“刚开始怡笑阁发展得不好,有时只有一个人来听相声,即便这样,我们这群相声人也坚持说。现在情况渐渐好转,越来越多的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辽河故事丨曲艺码头待后生营口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