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艺桥报道:年,营口对外开埠,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对外贸易的港口。彼时,舳舻相接的辽河码头作为东北第一大港,成为“装不完的上海,卸不完的营口”最有力的见证。
年,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正式挂牌,成为营口市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大舞台。此时,渤海东岸、辽河入海口,依港口而生的营口正勇立潮头,逐浪前行。
见证对外开放“营口模式”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三个方面,共18项改革试点经验将在全国复制推广。其中“实施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便是营口片区首创举措。
年营口全市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3.7亿吨,同比增长2%;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万吨,同比增长3.4%。据悉,目前平均船舶安全检查时间间隔从6个月提升至12个月,船舶几乎无需现场检查,优先靠离泊船舶多艘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多万元。
挂牌两年来,营口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制度等领域,共推出条创新*策,形成78项典型案例,其中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2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吸引了辽宁供销汉吉斯跨境冷链产业园、相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万吨玉米特强粉深加工、幸福人生物基新材料等一批优势项目纷纷落户。
营口综合保税区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并在1年建设期内完成验收,在全国综合保税区审批和验收的历史上首开先河。一站式报关、订舱、储运、中转集拼运输、装卸、保税贸易、加工保税等物流通关服务功能,将极大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和通关效率,吸引企业入驻,带动营口及周边区域的贸易种类和贸易规模的发展,促进营口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的开放。
目前,营口不断加快提升物流枢纽城市能级,出台了《营口综合保税区产业扶持*策》,以期通过*策、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企业担当行业龙头,通过技术升级、流程升级、管理升级打造行业先进标准,形成行业优势持续发展。
构建人才高地“成长温床”
如果说,对标国际的制度创新、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营口吸引海内外投资者的重要砝码,营口干部的站高眺远、引进人才的刚柔并济则是全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营口在建立科学、规范的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将高层次人才分为A、B、C三类,对应享受相应的人才*策;并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对比已有*策有突破和提高,对比国内*策有创新。同时实行“住房、职称、落户*策三放开”,真心实意为人才服务;以及实施万名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在住房、户口、就业创业资金扶持、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策。
与此同时,营口市每年还定期征集发布《营口市人才需求目录》,结合行业、产业、人群等特点,举办分行业、分专题、分专业等现场招聘活动等,并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开展人才项目合作。
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8.7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5.6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数达到63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数达到65人,全省“辽宁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3人;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
打造民营经济“投资磁场”
“企业95%的产品出口,合作伙伴多为欧盟、美国、东南亚的企业。剩余5%的产品基本提供给国内的中高端汽车企业。”在自家工厂刚引进的精密切割仪器前,中意泰达汽车保修设备公司总经理王晓光颇为自豪,高于欧盟标准的汽保产品在国外广受好评,从当初的“贴牌”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越来越多的营口汽保民营企业走在了高端化、国际化的路上,无时不刻地体现着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的“营口实力”。
良好的民营经济生态已日渐成为营口赋能东北振兴的机遇平台,民营经济在营口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截至年年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9.1%,按投资测算,今年将突破80%。
为了更好地把脉新旧动能转换,厘清产业发展方向,营口构建了铝制品产业基地、钢铁及镁制品深加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粮食食品饮料加工贸易基地以及物流和旅游中心的“四基地一中心”产业布局,以期在全球产业的版图上,打造承载项目增容和产业转移的“投资磁场”。
5月8日,“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东北全面振兴营口行”活动举行,10余家世界强和中国民营经济强企业、数十家上市企业和省级百强企业集聚营口,与营口“四基地一中心”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了全链条对接融合。不少企业家在深入了解这座东北地区经济民营化比重最高、活力最强的城市后,纷纷感慨“投资营口,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他们通过“营口行”,见证了营口行。
民间资本投出信任票,是对营口区位、资源、成本等优势的赞同,更是对这里*策优厚、监管得当、服务高效营商环境的点赞。
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营口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打造开放型经济的“软件优势”和“永续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