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设计出来造不出来,因为缺人才委员来支招
TUhjnbcbe - 2023/7/1 20:49:0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我们有重器也有短板,大而不强,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6月17-19日,全国*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展开研讨,多位委员共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围绕如何破解“设计出来制造不出来”这一现实问题,委员们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破解人才短板还需多方发力,要从顶层设计、*策落实、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等聚力———

说起制造业发展中的难题,企业最有发言权。山东一家中型制造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现在企业难以留住技术工人。

不仅留不住人,而且还缺人;不仅技术工人缺,高技能人才更缺。这位负责人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也是一家山东的企业。该企业的创始人通过研发攻坚最后拿到了一项汽车发动机的专利技术,并得到了国际认可。但后期在国内集成时却发现整个发动机产品下线后,质量、性能与原先的设想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集成的各种组件制造水平达不到标准。生产厂家无奈地说,工厂没有高级技工,做不出来需要的高质量配件。但如果让外国公司来生产集成,就会导致成本增加,本来用技术研发带来的成本下降优势也就会大打折扣。

无独有偶。来自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霞婷对此也是深有体会。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隶属于沃尔沃集团,坐落于浦东新区金桥开发区,是全球领先的建筑设备制造商与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主要以生产中大型挖掘机为主。这样的大型制造企业和*金位置,记者原以为中小制造企业口中所说的“招工难,用工难”与他们无关,然而王霞婷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公司在安全环境、职业健康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同样面临着招技术工人难、招高技能人才更难的困境。其中主要的就是一线工程师,技能工种,如焊工、油漆工等。

为何难?王霞婷告诉记者,从她的一线工作经验来看,

公司招聘困难主要有几个原因:

“产业工人培养周期长,没有几年时间培养不出一名好的技工,但员工的稳定性却是个大问题,没有稳定性就更谈不上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而没有好的技工和高技能人才,企业的创新成果往往是设计出来但制造不出来,影响企业的创新热情,也影响行业发展质量。”王霞婷从人力资源角度谈出了企业的担忧。

“针对这些困难,公司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应对办法,比如更好地实施品牌宣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体系,在公司内部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关键员工的保留计划,大力推广安全、环境以及对于职业健康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用工压力,但还远远不够。”王霞婷说。

企业道苦水,委员们也有同感。

全国*协常委徐晓

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有一家国外企业与我们合作,我们工人自检的产品是合格的,但外方质检员却查出了多个小缺陷。在工人借口仰焊很难时,他自己上手示范,让我们的工人无话可说。质量意识、技能水平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我发现我们培养出来的技能工人往往是搞技术就是搞技术,搞技能就是搞技能,又懂技术又懂技能的人才十分缺乏。这也是我们很多同样的生产线为何却生产不出同品质的产品。

全国*协常委吴刚

从一些制造企业来看,除了在关键技术领域有被卡脖子的技术,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也是更为急迫的,就是我们发现有些技术产品设计出来了,但我们却制造不出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七个方面的部署,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七大任务之首,并提出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创新,企业是主体。如何解决设计出来制造不出来的难题,激发企业创业创新的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受访委员们认为,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仅靠企业发力还不够,还要从国家*策层面规划落实,重视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打破思维局限,激发人才活力。

关键词

*策落实

用*策落实给足人才发展底气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激发制造业人才活力,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策措施,关键在落实。

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这与我国长久以来重视人才*策相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这已经成为难得的共识。而要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还要继续加大国家*策支持,加紧落地,给人才发展带来足够底气。

中央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方向已定,*策加码,《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进一步给出了发展目标。到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建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制造业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与制造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提高;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策咋落实?

“当下制造业企业人才严重匮乏,要补齐人才短板,*策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国家要从*策层面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切实落实好国务院有关文件,加强职业培训。——全国*协常委贾楠”

“*策持续加码还要加紧细化落实。应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策,落实财*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这样才能激发技能人才培养。——全国*协常委连介德”

“*策规划落实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认真深入研究国家近期、中期、远期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做好做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全国*协委员郝际平”

“人才*策也要注重因地制宜。——全国*协常委强卫”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

招生难学不好用不上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推动。专业技术人才从哪里来?职业技术教育是最为直接的途径。然而,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存在整体较弱、培养效率不高等问题。职业教育的产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丛湘江,营口职信技工学校常务副校长、瀚文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耕耘了15年,现在最让他头疼的不是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招生难。

招生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人才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现代职业技术工人总量的关键环节,但由于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总认为去工厂做技术工人不是体面的职业,即便孩子考不上高中,花钱也得让他上。在丛湘江看来,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成为职业教育培养难的一大难题。

不仅仅是招生难,有些学成的毕业生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改行。“由于工厂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工作时间较长等客观因素,从择业角度考虑,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这样的工作。总的说来在中国愿意从事制造业的人才比例很低。”丛湘江介绍说。

此外,从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客观条件来看,供给能力也不足,“从职业教育本身来说,目前的教材相对落后,老师的技能实践和提升机会太少,这也影响了技术人才的教育成果。让很多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或者学的用不上。”丛湘江说。

如何解决招生难?

“可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实现普通高中与中职院校同批次考试、同批次录取;健全中职与普高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制度,加快高本贯通机制,扩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比例。培养人才师资不能小觑。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建立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拓宽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自主权,改革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分配,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全国*协常委王绚”

“要让人们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还需要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必须提高制造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打破职业晋升的“天花板”。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制造业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全国*协常委林淑仪”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让工匠精神转化成工匠力量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工匠精神的缺失密切相关。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走向前台,赢得尊重,让大国工匠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又犹如一个烙印成了中国制造的标签。“买精品还是买外国货,国货不能买”的说辞成了民间流传的共识。

“整个国家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还面临着严重不足,我国的制造业要想走在世界高水平的前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培育国家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建设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国*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现场,委员们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可以成为制造强国的有力支撑,也可以破解设计出来制造不出来的尴尬。

工匠精神不能丢!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工匠精神缺失密切相关。我们应创建工匠制度,制定出台具体*策措施,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品牌观念和“百年老店”意识,鼓励劳动者开展工艺技术创新;在教学中也要重视渗透工匠精神;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走向前台,赢得社会尊重,引导择业观念转变。——全国*协常委谢茹”

“当下我们的工匠精神存在缺宣传氛围、缺入法入规、缺教育引导、缺荣誉分量的“四缺”现象。“应尽快组织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让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尽快入法入规,以法制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筹建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将劳动教育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讲好劳动故事、劳模故事、工匠故事,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劳动力量、工匠力量。——全国*协委员张季”

关键词

企业发力

人是实现成果转化的关键

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创新成果转化需要靠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但企业当下存在重挖人轻培养、重设备轻技工的现象。在重视研发创新的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马彦民认为目前中国高质量的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还太少,“如果能有十个二十个‘华为’,中国的制造业状况将大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华为”?

马彦民解释道,这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基础研发需要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更离不开高端技术工人,而这些人才是需要在企业中、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的。

“企业不仅要能培养出人才,还要能留得住人才。”马彦民介绍说,有企业负责人就提出对于民营科技企业里面优秀的员工,职称评定这条路需要打通。像“教授级高工”这样的职称,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一些员工也应当有评聘的途径。“只要激发起民营科技企业的自身动能,不愁制造难题无解。”

人才是关键

“要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素养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领*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全国*协常委侯贺华”

“要把设计出来的产品制造出来,就需要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转化来破解。面对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调整自有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这就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做支撑,才能让我们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设计落地生根。而作为接收人才的主体,企业也应在重视研发人才的同时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发挥企业主动性,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应需培养,为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做好人力保障。——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马彦民”

“应提高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程度,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全国*协委员佘德聪”

记者:孙琳王金晶

编辑:王丽鑫

审核:周佳佳

1
查看完整版本: 设计出来造不出来,因为缺人才委员来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