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当老师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早上7点半,辽宁省营口市教育局局长明刚会准时来到办公室。虽然全市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都在有序推进,但他依然觉得有太多的工作要去做,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父辈的殷殷嘱托时刻回荡在耳畔,刚刚接过教鞭的女儿也在岗位上做出了优异成绩。明家三代教书育人薪火相传,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明刚家庭获评“辽宁省教育世家”。
矢志育人圆梦无数山里娃
今年52岁的明刚出生在教师家庭,父亲明恩宝曾是辽宁省大石桥市沟沿乡碾坊小学教师,后来陆续担任碾坊小学校长、乡教育办教研员、乡第二中学校长兼*支部书记、沟沿中学校长兼*支部书记等职务。多次荣获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优秀共产*员”等荣誉称号。母亲孙红侠则是一位默默奉献乡村教育的教师。
早年间,身为乡村小学校长的明恩宝,每月工资只有30块零5毛。身为乡村教师的孙红侠收入更低,为贴补家用,孙红侠在工作之余还要忙着种地、编席子等活计。
家里日子虽然紧巴,但明恩宝对学生却“大手大脚”。有学生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每天要走十几里路上学,他心疼,就把家里的自行车送给学生。冬天,他自己过年才舍得穿一次的马裤呢*大衣,也送给学生御寒。
明恩宝在沟沿镇当了34年教师、校长,他治学严谨,对教学一丝不苟,成就了无数山里娃的求学梦。每次上街,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来,毕恭毕敬地道一声:老师好!每逢春节,镇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来到家里,向明恩宝分享自己升学的喜悦。这一幕幕深深印刻在明刚幼小的心灵里,他从小就对教师职业生发出一种崇敬之情。初中毕业后,明刚毅然选择读师范。
薪火相传三代接力执教鞭
年8月,师范学校毕业后,明刚走上讲台。从乡村来到市里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最初3年,明刚蜗居在学校用卫生间改造的宿舍里。屋子四处漏风,外面下大雪屋里下小雪。每晚只能靠电褥子取暖才敢钻进被窝入睡。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明刚在事业上也接连遇到挫折,一度萌生转行想法。父亲知道后,斩钉截铁地回复4个字:坚守!坚持!
谨遵父亲的嘱托,明刚在教师岗位上一直努力拼搏。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是教师的妻子张晓宇不仅全力支持他,还在德育工作创建方面给予很多建议。
张晓宇是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处研训员、家庭教育幸福导师。她致力于“给学生有温度的德育”,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多次荣获营口市最美志愿者、营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营口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最令明刚欣慰的是,女儿明煜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继承了父母的事业,成为第三代教育人,在营口市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负责校团委以及艺术类教学工作。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明煜传承家风,接力从教奉献,多次获得市“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年被营口市委评为“营口市优秀*务工作者”。
“刚”劲十足行立德树人正途
年,明刚被任命为营口市教育局副局长,父亲明恩宝跟他说,“学校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你这个局长别光坐在办公室里,要多到基层学校去,多为学生和教师着想……”
在副局长任上,明刚分管的工作,所有情况都是亲自“蹲守”后拿到的第一手资料。为保证学校食品安全,明刚亲自跑学校看情况,连最容易被忽略的农村偏远学校也不放过。每到一所学校,他不听汇报,直接去食堂。一旦发现不合规之处,立即整改。对非法经营的小卖店,坚决查封。校长们都知道,这位副局长绝对糊弄不得。
“校车运营是否安全规范?”明刚常常在大清早就守在农村小学校门口,然后开着车悄悄跟在校车后面,记录校车行车速度,观察校车路线规划情况。
年以来,面对教师违规补课这一顽疾,营口市教育系统频出重拳:出台“史上最严禁补令”,凡违规补课教师第一次违规给予降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两级以上处理,第二次违规给予开除处理。年,明刚就任营口市教育局*组书记、局长。上任伊始就调整“禁补令”,更加严格:教师有偿补课开除,违规补课解聘。
5年以来,营口市共处理在职教师违规补课37人。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组合攻势下,屡禁不止的补课歪风被彻底刹住。
面对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明刚始终保持一股“刚”劲儿,“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守住教育公平是底线。如果刹不住这股歪风邪气,就对不起全市家长的期望。”
治乱的同时,明刚对全市教育改革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方,他所倡导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在营口市循序推开——
市县两级行*和研训部门正抓紧研究推进小学语文、数学分科教学;相关教育部门在进行设计作业、编题命题能力的探索,将学生从机械重复的作业刷题中解脱出来;启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加强全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成立营口市普通高中协作体,构建“一体两翼”的全市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
作为营口“教育当家人”,明刚深知教育周期的规律,教育改革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此他绝不允许做短视的教育改革行为,而要有高瞻远瞩的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形成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刘玉通讯员丁海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